惠崇春江晓景的意思是什么 惠崇春江晓景赏析及诗意)
时间:2023-11-25 12:26 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,仅供参考!
小学语文课本里,我们学过苏轼的题画诗《惠崇春江晓景》其一:
苏轼这首诗写于公元1085年,也就是大宋元丰八年。王安石变法失败,昔日重臣重新被重用,苏轼从黄州(今湖北黄冈)调回京都开封。 苏轼之所以补贬黄州,是因为有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,又看到变法中的弊端,因此以诗文批评和讽谏,于是遭御史台官员弹劾,元丰三年,也就是1080年被流放黄州。 也就是说,时年四十岁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五年的流放生活。 黄州的生活是怎样的呢?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但实际上是一个根本无足轻重的闲职,没什么收入,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,需要自给自足。苏轼不得不带着家人开荒种地,自食其力。他开荒种地的地方叫东坡,苏东坡这个名字正是由此而来。 回到开头,我们来看看这首诗。苏轼在回京途中逗留江阴看到惠崇和尚的画作《春江晓景图》,画作共两幅,一幅是鸭戏图,一幅是飞雁图。于是写下两首题画诗,即《惠崇春江晓景》二首。我们来说鸭戏图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景的。 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,竹子还不算繁盛,所以在竹林掩映间才能够看到桃花,而桃花呢只开了两三枝,春天刚刚来临。而鸭子是常年生活在水中的动物,气温(水温)的变化想必是它们更容易感受得到吧。 蒌蒿是一种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,也叫水艾、水蒿,嫩的叶茎可以食用,可以凉拌也可以炒食。芦芽就是芦笋、荻笋,芦苇的嫩芽,也是古代常见的野生蔬菜,春来渐暖,蒌蒿很茂盛了,而芦芽正是最鲜嫩的时候。 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竹绿桃红鸭戏水,蒌蒿芦芽待河豚的无限春光。生机勃勃,欢快而灵动。 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这是全诗最能引发我们想象的一句了,今天我们无从得知惠崇和尚的原画是什么样子,但想来江面春波荡漾,应该是未现河豚只见鸭的吧。也就是说,河豚是出自苏东坡的想象了,河豚通常在早春从海里逆游回江河中,因此苏轼在这里用了一个“欲”字。这真是太符合苏轼的吃货本色,看到满地的蒌蒿与芦芽,欲食河豚的心便已蠢蠢欲动了。 爱吃的人通常都是热爱生活的, 苏轼一生留下各类体裁的文章4000多篇,其中光诗文里就有100多篇提到吃。对于研究吃,苏轼是非常认真的,他一生仕途起起落落,常遭贬谪,被流放,家人也跟着颠沛流离,所以苏轼为生计而不得不自己种粮种菜,这些生活都如实地反映在他的诗文里。 从这些有关吃的诗文,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个坚韧、乐观、旷达的苏轼,即使是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,也依然热爱着生活。 实际上在写这首《春江晓景》的时候,苏轼已经对官场颇为厌倦,加上头一年(1084年)又遇幼子夭折,所以苏轼当时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,一度想要远离政治纷争,隐居世外。 在苏轼为飞雁图所作的《春江晓景》其二中,应该很契合他当时自身际遇与内心感受。
归鸿就是北归的大雁。早春,大地回暖,大雁要飞回北方繁殖。北归的雁群里总有三两个依依不舍,差点掉队。 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。千里之外的北方沙漠此时较多风雪,而江南还可享受半月的春光。 前一首诗描绘出一副春光无限的美好场景,颇为清新,欢快。而后一首呢,又略微透露着一丝的感怀,又颇为悲壮与豪迈。 元丰八年苏轼从黄州被调入京,正是从南到北,也恰逢春归时节,苏轼当时的际遇便如大雁北归。一方面北方(京都开封)风云不定,仕途坎坷,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囧境,但为国效力的热血犹存。而另一方面对黄州闲适与自在的生活想来也是恋恋不舍的。想必苏轼内心也颇为矛盾与挣扎吧。 不过苏轼是个能够苦中作乐的人,非常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,即使在郁闷,忧伤的时候,也是豁达乐观的,能够坦然面对生活,反映在他的作品就是有惆怅,有无奈,但却不悲伤。正因如此,苏轼才能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人。苏轼为我们留下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瑰宝,其思想,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。 |